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,全球职业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。对于中国足球来说,也影响着方方面面。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的大灾难,凡事都有两面性,如何将坏事变为好事值得深思。就中国足球而言,新冠肺炎疫情成为降温中国金元足球的一个绝佳契机。

即使没有这场新冠肺炎疫情,对于2020年的中国足球而言也是一个寒冬,中超、中甲、中乙三级职业联赛都面临着有球队退出或已经退出的局面。
中超层面,天津天海的准入始终没有尘埃落定。天津天海的问题看似是原投资方权健集团撤出的问题,实际上若不是打中超的高额成本,中国足协也不会死死咬住万通不放。中甲层面,梅县铁汉生态、四川FC已经确定解散,辽宁沈阳宏运处在解散的边缘。
对于中乙来说,更是出现了崩塌式的“退赛潮”。中甲降班马上海申鑫、宁夏火凤凰、大连千兆、福建天信、深圳鹏城、延边北国、长春百和嘉路喜、南京沙叶河海、保定容大都已经确定退赛,而苏州东吴等队很可能因准入条件不达标失去递补进中甲的机会。
中超、中甲、中乙三级职业联赛面临如此大的生存问题,都是一个“钱”字给闹的。目前中国职业联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:贫富差距极为悬殊。很多豪门俱乐部有钱、任性,小俱乐部为生存苦苦挣扎,即使没有退赛的中小俱乐部也是为了理想和信念顽强支撑着。
进入2020赛季,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,很多豪门俱乐部也开始缩减开支,一方面是中国足协“四大帽”以及外援新政的限制,另一方面确实不能再这样无节制的烧钱下去了。
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,让世界足坛陷入了混乱与恐慌,降薪令不断曝出。对于中国足球而言,真是可以赶上这波潮流,“随大溜”实现降薪。“很多球员都是朝着高工资去踢球的,没那么多钱谁还踢球?”为数不少的人流露出这样的观点。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:即使给球员如此高的薪金待遇,中国足球照样也没上去!
如果说中国足球是伪职业、畸形,这样的观点或许有些偏颇,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。中国职业联赛与欧洲主流联赛最大的区别是:投资方一味的烧钱投入,而不见任何经济上的回报。欧洲主流联赛俱乐部的电视转播费、分红、票房、赞助商、周边产品等等是主要收入来源,甚至有的俱乐部球迷拥有一定的话语权。
在中国,电视转播费基本上每家平分,联赛分红差别也不大且数目相当有限。至于赞助商的资金注入,几乎也可以忽略不计。票房?除豪门球队外,中超大部分俱乐部的一年球票收入甚至抵不过安保费和场地租用费,连支付一个国内球员年薪都不够。亚冠奖金,与欧冠的巨额奖金相比根本是九牛一毛。

2020年的中国足球,已经有十几家职业俱乐部选择了退出或解散,这让职业联赛最底层的中乙联赛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,一味的递补中冠球队不是良策,更多球队是滥竽充数。更何况,很多中冠球队并不想迈入职业联赛的门槛,老板只想玩成本较低的业余联赛。也不是所有中乙球队都想踢中甲,也不是所有中甲球队都想踢中超。这种不职业的做法进一步证明:晋升高一级别联赛就是烧钱自我毁灭的捷径。
中国足球降薪是大势所趋,中国足协也十分推崇和认可。职业俱乐部最大的支出,就是球员的工资和奖金。与此同时,中国足协也应该降低中超、中甲、中乙球队的准入门槛,尤其是中甲和中乙的准入。对于这些中小俱乐部来说,拥有数支梯队和完善的基地条件难度是相当大的。
如果降低投入、缩减开支,中国足球会回归理性发展的道路上,也会让更多喜欢足球的投资人去理性成立新的俱乐部。并不是所有俱乐部都是豪门,也不是所有俱乐部都得按豪门的标准活,大俱乐部有大俱乐部的活法,小俱乐部有小俱乐部的生存之道。部分较低成本运作的俱乐部,也能在中超取得还算理想的成绩。如果赶上某一特殊时期或一批优秀的球员,甚至有争取亚冠资格、冲击联赛或杯赛冠军的可能性,这才是中小俱乐部最正确的生存方式。
评论 评论